体育

主页 > 装备 > 野餐野营 > >

新疆新源县那拉提镇:家在风景中人约幸福里

2018-12-11 16:42 来源 : 网络整理 编辑 : 飞鱼

□新疆经济报记者王玉召 12月7日,大雪节气,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,远山似黛,天蓝如洗。 村民马扎提别克阿吉别克的家,暖气烧得正热,听到门响,4岁的小孙女藏在爷爷背后探出头打量

  □新疆经济报记者王玉召

  12月7日,大雪节气,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,远山似黛,天蓝如洗。

  村民马扎提别克·阿吉别克的家,暖气烧得正热,听到门响,4岁的小孙女藏在爷爷背后探出头打量来人,转身朝厨房里的大人喊道:“来人啦、来人啦……”

  “小孙女把你们当游客了。”马扎提别克一边热情地把记者让进门,一边招呼儿媳妇倒茶。

  马扎提别克的家紧邻那拉提景区。今年5月,他把刚盖好的房子装修一新开起了民宿,按照宾馆的标准,安了马桶,装上热水器,每间卧室添置两张单人床,换上统一风格的床单被套,备齐了一次性拖鞋、牙刷。

  客厅里铺着带花纹的红色地毯,靠墙边铺了一圈软垫,窗台上的月季花、仙人掌长势正旺。盘腿坐在4米多的长条桌前,喝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,说起那拉提镇的40年,马扎提别克有满肚子的故事。

  “过去要骑马两个小时才能到镇上,我们出不去,别人也很难进来。”马扎提别克说,“现在景区大了,游客多了,家家户户都搞起了民宿。”

  1975年,马扎提别克刚参加工作,在一所牧业学校当民办教师,一个月工资只有24元。“那个时代没有旅游的概念,看着眼前这么好的风景,人们一心只想着能多养几只羊,多买几个月的灯油。”马扎提别克说。

  从20世纪80年代起,这里就流传“不到那拉提就不算到新疆”的说法,但谁也没有意识到,这便是那拉提旅游的开始。

  1988年,那拉提镇出现了农牧民自发从事的旅游服务活动。就在这一年,马扎提别克转成了公办教师,月收入涨到280元,但他却丝毫没有感到旅游的气息。

  1990年,那拉提镇办起第一家旅游接待点——那拉提草原旅游中心。

  1992年,邓小平“南方谈话”以后,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新高潮。当年,那拉提镇决定借着新一轮改革浪潮发展旅游业。当时,那拉提镇政府干部代买江·吾拉孜拜等6人凑了3万元,盖房、修路、开展规模化有组织的旅游活动,虽然这笔钱在1998年退还给了当事人,但这仍不失为一个大胆且有益的尝试。

  “打破思想的枷锁,我们的思想来了一个大解放。”回想起那时的经历,73岁的代买江感慨万千。

  1992年夏天的那拉提、迎来了大批游客。代买江说,统计数据显示,当年有1万人游览了那拉提草原秀丽的风光。

  2000年之后,那拉提镇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期。

  记者看到,在一张拍摄于2005年的照片里,马扎提别克和妻子冲着镜头幸福地笑着,背景是扎在景区边上的几百个帐篷。“当时那拉提景区正在举办那达慕大会,游客多,我们扎了两顶帐篷凑热闹,没想到3个月就挣了两万多元。”马扎提别克指着照片说。

  2008年、2010年、2016年,马扎提别克分别记录下这几年他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热度。“3年淘汰更换3辆车,都是拉游客用的,每一辆车都记录下一段历史。”马扎提别克说。

  现在,开车往返那拉提景区拉游客的任务由他儿子来完成。儿媳妇古丽米拉·叶力木拉提做事比儿子周到妥帖,她全权管理民宿经营,马扎提别克退居二线,平时和老伴逗逗孙女、养养花,生活幸福而又安逸。

  仅今年到目前为止,那拉提镇就新增了50余家民宿、农家乐。

 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2013年,30多岁的贾其宝在那拉提镇开了镇上第一家农家乐,当时听见路过游客抱怨预订不上宾馆、有钱也没地方住,便和妻子合计,借着自家旧房翻新的机会果断开起农家乐,并为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。

  最红火的那几年,在旅游旺季,他家50个床位常常不够用,就在院子里扎上帐篷供游客休息。贾其宝说,那时他常常被挤得没床睡觉,就和几个拉客的司机在客厅沙发上对付一宿,晚上电视里,常常传来“景区爆棚”、“游客激增”等词汇,这让他感到兴奋、满足。

  经过40年的发展,那拉提景区旅游进入大发展时代。那拉提镇党委书记杨全军说:“2017年,那拉提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,目前正围绕特色小镇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能力,以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新要求。”

  63岁的马扎提别克,42岁的贾其宝,29岁的古丽米拉……个体的命运轨迹勾勒出那拉提镇百姓参与旅游业发展的优美曲线。旅游业这个金字招牌将引领当地群众走向更宽广的幸福路。

相关阅读

猜你喜欢

Copyright © 2006-2020 体育日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494号-55 http://beian.miit.gov.cn

技术支持与保障:25734 88152@qq.com